长者专区 无障碍 政务新媒体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登录|注册

国医大师李今庸:弘道岐黄终不悔

国医大师李今庸:弘道岐黄终不悔

湖北首位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今庸

2019-08-26 16:25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湖北首位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今庸,在中医药各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尤以在古典医籍上的研究成就卓著,被誉为“经典王”、“《内经》王”、“活字典”。如今,这位94岁高龄的当代国医大师,仍在为研究整理古典医籍、发掘完善中医经典理论及弘扬中医药文化思索不息、笔耕不辍。

钻研古籍  熟读经典  知识非博不能返约

1925年出生于湖北枣阳一个中医世家的李今庸,从7岁开始,入私塾学习《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经典著作,其后跟随父亲研读《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家学深厚、熟记经史。13岁便开始随父学医行医。1957年,李今庸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执教不久,他便展露出谙熟典籍、医文俱精的深厚功底。只要有人提到《黄帝内经》的某一内容,他都能不假思索地指出是在《素问》或《灵枢》的某处。这一切都被时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的蒋笠庵老先生看在眼里。1961年,蒋笠庵送给李今庸一本《江汉论坛》杂志,里面主要登载的是关于古书校勘、训诂类的文章。

浩若烟海的中医古籍里,许多成书于上古时期,因年代久远,一些古文字的音义形出现了很大变化,又经过千百年传抄,存在着不少难以理解和错漏之处,如何进行研读、整理成为学界一大难题。

读罢《江汉论坛》,李今庸顿时领悟了老院长希望他学习校勘训诂知识,进而研究古典医籍的良苦用心。

《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此,一条耗费他毕生心力的正本清源治学之路铺陈开来。

李今庸开始精读《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等书籍。他本就笃好中外文史哲类专著和马列经典,博极群书之际,亦习得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与严谨治学方法,提倡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扬弃必合于理,认为学习古代书籍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其学术思想和科学价值。

天分和勤勉终使李今庸成为推开中医校勘训诂之门第一人。他首开治经法研究古典医籍先河,在那些晦涩深奥的古文字中,独寻坠绪之茫茫、旁搜而远绍,遇到一个难题,有时需要研究数天、数月甚至数十年。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撰写和发表大量析疑、揭疑、考义类文章,仅对《黄帝内经》的考证便有200余篇专论。其说独辟蹊径,尊古而不泥古,澄清了许多历代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在艰辛繁复的训诂工作同时,他的研究视域也更为开阔,拓展为发掘并完善中医经典理论体系,使散见于历代中医药古籍中的医学理论系统化。对每一专题内容,他都分门别类,多者刈之、脱者补之、隐者彰之、错者正之、难者考之、疑者存之,并提出个人新解。

李今庸教授:读书,读儒家的经典四书,随着我父亲学中医,无形中就与儒家经典就合在一起了。啥书我都读,特别是那个时候的一些经典书籍,《老子》、《庄子》、《淮南子》等这些书,我都看过。读书读到不懂时,我有办法。书读百遍自然通,我看一回不懂就再看一回,我多翻我就懂了。

李今庸教授夫人齐立秀:老伴儿一直主张学习中医经典,他的经典课比如说《内经》是理论课。他随着父亲学医时,就看了很多这样的书,《内经》、《金匮》、《伤寒》等。他的研究和别人不一样,哪一个经络的病他都知道,所以他不仅仅要懂文,他还要懂医。

2003年,熔铸李今庸一生心血的学术代表作———《古医书研究》出版。据统计,该书共援引270余种书籍,含经史子集各部,对《素问》、《灵枢》、《难经》等24种医学典籍中古今医家未曾详解甚或误解的字、词、句及医理进行考证,篇篇堪称考义释疑精华。多年来,他的《读医心得》、《读古医书随笔》等数十部学术专著,亦被奉为中医学术研究中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2008年,李今庸在外地休养时,凭记忆又搜集了古医书中88条疑问之处,并从《吕氏春秋》高诱训解的文字中,总结出121例声转可通的文字。

青松伴月 绿树华滋  六十多年坚守教育事业

著述宏富之时,登门求教的师生渐多起来。李今庸总是欣然亲传口授,或对其文逐行审阅,从无保留。作为现代中医经典教育的鼻祖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创校开教建学科的元老,62载执教生涯中,李今庸培育桃李满园,许多已成为今日中医药事业中流砥柱。


1958年,他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了金匮教研组,1959年编写教材《金匮讲义》,供本科专业学生使用;1963年代理主编全国中医学院统一第二版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从而将《金匮》这一学科推向了全国;1974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年主编《内经选读》;1987年参与编著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

李今庸教授:我随我父亲从医一直到参加工作,成立(湖北)中医学院我是创始人之一,就在那里教书,我就教《金匮要略》,这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全国五个老中医学院没有讲《金匮》,在庐山教材会议以后,我把《金匮》加进去,成为六大中医学院。

李今庸教授女儿、传承人李琳:(我父亲)1938年跟父亲学中医,40年代就是执业医生了,后来到武汉是1954年,当年他进入了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从此就和中医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50年代就开始从事中医药教育,一直到今天有60多年,他是时间最长的元老了。当时他就是搞经典,组建金匮教研组,编写教材,讲授这门课。

1978年改革开放,开展了首批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我父亲率先在全国开展首批内经专业研究生教育。首批专业研究生,湖北中医学院招了9个,他带了5个。北京主办的研究生班,北京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联合招的,我父亲在那边承担了《金匮》主讲课程,我父亲是唯一的从外地请过去的主讲老师。他一生都和教学结下了缘。

在教研室中,他反复强调“知识非博不能返约,非深不能至精”,要求教师养成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创建图书资料库,随时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视教材建设,带领教师编写教材和参考书,为学校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奠定了坚实根基。

他讲授的课程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如曾给学校各届本科班、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师资班讲授《黄帝内经》包括“五运六气”、《金匮要略》、《难经》等中医经典。自1978年开始,又率先在全国开展《内经》专业研究生教育。他曾先后受全国十多个省市中医院校及中医药科研机构邀请,讲授《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

教学中,他主张择人而教、因材施教,形成了个人完整的与中医药特征相适应的教育观与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学习中医时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将不同时代形成的医学著作和理论体系置于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中研究。1962年,他辅导学校第二届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集体写作的《从脏腑学说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全文刊发于《光明日报》,并被《人民日报》摘要登载、《中医杂志》全文收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此亦是《内经》经典课程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医卫士 辉映杏林 力推中医药事业发展

李今庸成名甚早,后学每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盼能亲耳聆听其治学临证之道,故邀约众多。1976年起,他广赴全国各地中医药研究机构和高校讲学,参与古籍编纂和教材审定;1994年后,更多次走出国门,主持学术对话、传播中华医道、弘扬民族自信。

与精研岐黄、传道授业紧密相连的,是他数十年满怀赤诚为中医药事业的振臂呼吁、鞠躬尽力。

1982年、1984年,作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十老上书”者之一,李今庸与全国十余名中医药专家两次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以加强党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受到中央领导重视和采纳。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其后,他又积极支持组建中医药专业出版社。198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立。2003年,他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写信陈述中医药学优越性和东方医学特色,建议制定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规。同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在担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务的三十年间,李今庸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撰写了大量提案、信函、建议,推动成立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积极组织、推动、促成全国范围内形成纪念医圣李时珍学术热潮,受到各界尊崇。为切实减轻百姓看病负担,1993年,他建议在湖北省广大农村普及中医药、气功保健知识,推广中草药单方、验方、针灸、按摩等简便疗法,使广大农民“小病不出村,有病看得起”。

作为一代中医药思想家、理论家,李今庸形成了个人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学术观。他认为中医药学术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含有博大精深的辩证法科学。他以整体观、变动观、疾病观等为学理基础,在中医界首先提出了“中医药学应该按照自身规律研究、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的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观点。他强调中西医学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应努力促使西医中国化、中医现代化。

多年来,李今庸从未停止过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每遇否定、排斥中医者,或据理力争,或秉笔直书。1989年,在湖北省政协会议上,他作了《论我国“崇洋媚外”思想的产生及其对我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的危害》的发言,慷慨陈词与爱国激情引起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同志重视和批示:李今庸同志的意见值得重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出现“中医热”,如果我们自己看不起中医,岂不是笑话?!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今天,他毕生魂萦梦系的中医药事业,已迎来阳春烟景。

扎根基层  不忘初心  辨证施治为病人

从1938年至今,李今庸从医行医80载,在漫长的临床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路,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辨证论治”,独创个人临床医疗经验病症证型治疗580余种,是当代经典经方运用大师。

李今庸在中医界率先提出了要正确地吸收和动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一切检测技术)来发展中医,促进中医药学辨证施治的发展,真正是高屋建瓴,思想留芳。

李今庸教授:解放后成立联合诊所,当时我年轻,我发起的联合诊所,因为我年轻,响应党的号召,走合作化道路。诊所要有什么变革,总是我起来响应。

中医也走过联合诊所的道路,从个体到集体到联合诊所,后来又发展到中医院,后来县里成立了中医院。解放一直到现在,都靠望闻问切,中间曾经想发明一些仪器,都没有成功。比如说想搞个诊脉仪,也没成功,因为里面灌水银的,水银本身重量就很大,试脉压不好算,很多发明都没成功,所以到现在,还是望闻问切。

记者:那会你们看病的宗旨和现在看病有没有一些变化呢?

李今庸教授:要说变化,从来都在变化,药从来都是随着病情的变化换处方,所以,看来是旧的,实际上每一个病人都是新的。要说变化,各个病人都是变化,中医叫做辨证施治。

李今庸教授女儿、传承人李琳:1978年科学大会,他是作为科技精英去参加的,当时很高兴也很激动,因为这是那么多年来,开这么一次科学大会,算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记得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郭沫若的一篇《科学的春天》,像散文诗一样的漂亮,激动人心。 

李今庸教授夫人齐立秀:现在中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特别热爱中医,喜欢中医,他教别人用中医看病,主张中医服务“一带一路”,主张中医走出去,走向世界。

李今庸教授:祝愿中医学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

李今庸曾自云:“为人之寿考兮,掘中医之宝藏;扬中医之特色兮,为民族而争光!”在李老九十寿辰暨荣膺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他深情地说:“如果上帝‘奖’我一年,我将为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一年。今后,我想尽我的力量把两件事做好。一是进一步做好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和传承工作,好好把中医经典传承下去。我会实事求是、会一点传一点,绝不装腔作势、弄虚作假。二是继续做好临床医疗经验病证证型分类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总结工作。”桑榆情暖,植杖耘耔,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正是一代国医大师光辉人生的写照。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打印   关闭 
Baidu
map